超越发动机的存在,电池到底有多重要?
“无论电池、电机、电控,都是电动车的基础,这是我们对电池的认知和重要性定义”,在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看来,一家电动车企未来想要形成竞争力,必须掌握各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而电池是最基础的要素。
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布局百花齐放般的电池技术创新仍然是整车厂们未来几年竞争力持续提升的有效手段。1月5日,由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共同研制的全球首款纳电版“花仙子”正式向用户批量交付,推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迈出最重要的一步。这距离该款搭载中科海钠供应的32140钠离子圆柱电芯的车型正式下线,仅过去了9天。
“对比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有低温性能更好、价格更稳定、资源供应稳定等特点。”中科海钠副总经理刘攀介绍,后续还将与江淮钇为在电池基础研究、新车型开发、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除与江淮钇为开展深度合作外,公司也与合力叉车、蔚来汽车等8家企业精准商讨了钠电合作机会。”
2023年,纳离子电池在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消息不断。整车厂方面,比亚迪、江淮、江铃、奇瑞等国内车企,以及多家海外车企均表示将在乘用车市场导入钠离子电池;电池厂商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鹏辉能源、华洋股份、容百科技等电池厂商相继推公布钠离子电池以及电极材料规划,并将致力于钠电上下游的产业化。
高工产研统计,目前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布局企业数量已超过100家。2023年至2025年,钠离子电池企业有效产能将分别达到 19GWh、25GWh、60GWh。“钠电成熟的时候,基本上就是铅酸电池走到尽头的时候。”真锂研究创始人、总裁墨表示。
如果说钠离子电池的兴起,是乘了“锂价疯涨”的东风,那么被称为最具潜力“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固态电池则是资本押注的重点对象。
当地时间1月4日,美股固态电池概念股QuantumScape(QS.NYSE)开盘一路上涨,最终涨幅43.08%。消息面上,大众集团旗下电池公司PowerCo发布公告称,QuantumScape提供的固态电池样品通过了其首次耐久性测试,结果表明其能够做到充放电1000次,且在测试完成时电池“几乎没有老化”,仍保持95%的容量(或者说放电能量保持率)。受此刺激,国内固态电池板块爆发,截至收盘,德福科技20CM涨停,瑞泰新材涨超11%,新纶新材、华达新材和金龙羽均涨停。
与进入关键研发期的全固态电池相比,在应用方面,各整车厂的“买单”半固态电池已箭在弦上。去年12月,蔚来CEO李斌驾驶、 ET7直播挑战“1000公里续航”。本次实测的150kWh超长续航电池包,是全球首款无热失控软包 CTP 电池,电芯能量密度高达360Wh/kg,预计今年4月量产,适配所有蔚来车型。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在互动平台表示,2024年起半固态电池将在公司不同车型上实现量产应用。而基于对市场趋势的预判,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则拟于2025年至2026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在海外方面,宝马表示,计划在2025年之前推出使用美国全固态电池制造企业Solid Powe技术的第一辆原型车,并称已经获得了研发许可;日产预计,在2024年启动第一座试验性生产工厂,而首款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的量产车型预计于2028年推出。不过,丰田却将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从原定的2027年推迟到2030年以后。
从目前各企业给出的时间点看,半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大概在2024年左右,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在2026年左右。国信证券研报显示,预计2024年全球固态电池(含半固态电池)需求量为2.3GWh,市场空间达19.5亿元。
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能力禀赋迎合车企“既要又要还要再要”的大圆柱电池,同样成为“军事储备赛”的“破局者”。“性能提升是大圆柱电池开始火起来的主要原因。”兰钧新能源资深研发经理张茜认为,大圆柱电池有自身的优势,包括高标准化、高安全性、批量生产后的低成本的优势,这会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取一席之地。
自2020年特斯拉发布4680大圆柱电池,掀起圆柱浪潮以来,大圆柱电池的阵营日益壮大。紧随特斯拉之后的车企包括宝马、通用、沃尔沃、Stellantis、保时捷、蔚来等均加入使用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行列。东北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全球46系列大圆柱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255GWh,全球市场渗透率可提至20%。
“现在电池还处于创新非常活跃、百花齐放的时候,但相信再过10年局面应该会比较清晰。”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认为,现在的锂离子电池仍将在长时间内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全固态电池现在只能说仍然是一个理想状态,相信理想的电池一定会出现。“电池技术的创新周期在30年左右,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是在2000年左右,因此预计2030年电池技术会有全方位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