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尾,来自撒哈拉沙漠的风使塞内加尔的空气变得干燥,白天尘土飞扬,需闭紧门窗;夜晚气温骤降,得裹好被子——旱季的降临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
对塞内加尔人来说,元旦是难得的家人团聚时刻,无论工作生活在哪里,只要条件允许,人们都会赶回家过年。就说首都达喀尔,达喀尔位于塞内加尔最西端,因此,城里的上班族们大多需要一路向东才能回家,也因此,出城的路从圣诞节前后便开始拥堵起来。手头比较宽裕的人偏爱举家出行,去欧洲或北非国家过新年是最流行的选择。城里,节日的欢乐氛围充斥着大街小巷,各大商铺纷纷摆出“新年限定商品”供顾客选购。夜晚,在市中心的独立广场,各种造型的彩灯闪烁不停,引得人们驻足,广场旁的小酒馆里觥筹交错、人声鼎沸。
达喀尔人对日常餐食不甚讲究,每到用餐时间,朋友们大多喜欢共点一大盆饭菜围坐而食,既节约又方便沟通交流。但新年的正餐不能如此“敷衍”,得精心准备才行。
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影响,塞内加尔的饮食和烹饪习惯基本可以用“靠海吃海”4个字概括。每日清晨,渔民们都会驾着满是彩饰的渔船出海,一网下去,收获颇丰。近海的礁石中,藏着大量贝类和海胆,有经验的当地人即便只在石缝中翻翻找找,也能寻得不少美味。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海边的渔市上琳琅满目,且价格极为实惠。
Thieboudienne是塞内加尔最著名的传统菜式之一。厨师们通常会选用新鲜的鲷鱼,用植物油煎制,佐以大蒜、辣椒、胡椒等调料,配上拌了西红柿的米饭食用。相比于这种辛辣口味的“鱼饭”,笔者更喜欢塞内加尔的另一道国菜Yassa——把鸡肉浸在柠檬、洋葱和芥末中腌制一夜,次日将腌制好的食材混合炖至汤汁浓稠,舀上一勺,满口酸甜焦香。由于当地的热带草原气候尤其适合牲畜养殖,当地还流行一种以牛羊肉为原料的炖菜,番茄酱和花生酱是这道菜的灵魂。
独特的气候滋养了大量特产。从达喀尔驱车向东,高速公路沿线随处可见猴面包树,未经处理的果实味道一般,但制成冰淇淋则带有特殊香气。洛神花是当地居民广泛栽种的经济作物,晒干的花萼据称具有降压平喘的功效,萃取出的果汁口味清爽、开胃解腻,不过当地人更喜欢加大量的糖来平衡它的酸味。
由于殖民历史较长,塞内加尔菜带有明显的法式菜肴的影子,其中尤以甜点受影响最大。当地的巧克力面包、葡萄面包的制作过程、口感与法国本土并无二致。餐后甜品虽然取材于本土,但制作精细、甜味突出、摆盘用心,也极具法国特色。
庆祝节日自然是离不开酒的。不过,绝大多数塞内加尔人因宗教原因并不饮酒,真正支撑起酒水消费市场的是大量外来人口。当地驰名的羚羊啤酒公司成立于1928年,独特的羚羊标志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在外来啤酒品牌繁多的当下,羚羊凭借清淡的口感和低廉的价格收获了不少忠实粉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塞内加尔人喜欢跳舞。对他们来说,舞蹈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而且作为文化遗产,舞蹈还承载着文化与历史的内涵,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尤其在元旦这类重要节庆活动中,舞蹈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伴随着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人们并肩热舞,表达喜悦、友好、团结的情感。
塞内加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沃洛夫族、谢列尔族、富拉尼族、曼丁戈族等共同生活在这里,而且仅凭舞姿就可以分辨出来。在当地所有传统舞蹈形式中,起源于沃洛夫族的萨巴尔舞颇具代表性。萨巴尔舞得名于舞蹈伴奏乐器——萨巴尔鼓。此鼓鼓身为木质,刷漆彩绘,装饰有飘带,鼓面由兽皮制成;鼓手徒手敲击鼓面,时而激烈、时而舒缓,节奏感极强,将舞蹈衬托得更加动人。舞者着装艳丽,色调和图案因场合而异。他们的头发经过精心梳理,通常编成辫子;亮闪闪的项链、手镯和耳环必不可少,举手投足间更添光彩;连扇子、丝巾都成了表演的一部分,随鼓声上下翻飞。
除萨巴尔鼓之外,科拉琴也是元旦期间出场率较高的乐器。这种乐器有21根琴弦,形似竖琴,音色清新灵动、富有韵味。与激越的鼓声不同,科拉琴琴音平和,闻者瞬间即可感受到非洲大地的旷远和静谧。“大家弹起科拉把鼓儿敲响,红狮吼声亮”是塞内加尔首任总统、诗人桑戈尔为国歌《弹起琴,敲起鼓》作的词,科拉琴的地位可见一斑。
不过,要说当地最具特点的新年庆祝活动,还得说到达喀尔西海岸的山丘上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这里坐落着一组青铜塑像,铜像高达49米,健壮的男子右臂怀抱着女子,左臂高举婴儿,一家三口目光坚定地望向大海。塑像名为非洲复兴纪念碑,于2010年4月4日塞内加尔国庆日当天落成。沐浴着朝阳,美好的未来就在眼前。